2015年9月15日,君跃所的内部培训由我主讲,我将这场内训称为视频 欣赏会。
在我主讲的内容中,其中选择的一个视频是罗辑思维的主讲人及创办者罗振宇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和易车公司共同主办的“2013中国汽车经销商高峰论坛”做的《为何说不懂互联网的企业注定要倒闭?》的演讲视频。本意是想通过对视频的演讲结构和要素分析看网络大咖们如何组织一场公众演讲,结果不是他的演讲结构、演讲内容、演讲风格引起大家的关注,而是视频中演讲者关于互联网思维的探讨及未来企业发展可能的“去中介化”、“去中心化”、“去组织化”的观点引发了同事们的激烈讨论。同事们从这个视频中展现出来的观点出发,引发了大家对律所未来如何发展,包括业务来源、品牌建设,甚至办公场所存在的意义等的思考。
互联网及互联网思维是近年来比较火爆的概念,甚至现在都不谈互联网,谈的都是“互联网+”,包括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等。通过大家的探讨,互联网确实对律师行业的业务、品牌、营销等方面带来许多不同于常规的影响及要求,但也正如视频中所说的,互联网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互联网改变的可能只是一种形式,哪怕未来可能是从拥有产品到享受服务即可,但本质上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带来好的体验是不会改变。
看完视频听完同事们的讨论,我不禁想到,除了上述有关互联网对一个行业甚至社会生活带来的形形色色变化和思考外,我们还不厌其烦并且每一次都愿意谈论有关互联网的话题时,我们还可以谈些什么?
信息——世界除“我”之外,还有别人
互联网的世界是一个精华与糟粕齐飞,天使与恶魔共存的世界,互联网世界是一个多元及真实的世界,善恶美丑需要每个人通过自己的认知去判断。各色内容、各色人等充斥在互联网中,展现出的仿佛是一堆琳琅满目、良莠不齐的商品,不论商品最终的质量、价值如何,甚至可能是滥竽充数,但互联网首先创造的是有从足够丰富的商品中挑选自己所需要的可能性,互联网展示出的巨大信息量为个人认知的判断和选择提供了前提。所有的个人选择、数据分析、道路走向都必须建立在你有可以选择的机会时才有可能。
我们发现,通过互联网提供和展示的信息在某些方面与我们过去很多的经历不一样,比如视频中提到的罗振宇先生在其自媒体“罗辑思维”上卖会员资格,收了160多万的会员费,钱不是大钱,但证明这条路是通的;《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中谈到的360杀毒软件免费但企业也可以盈利的商业模式;企业原来培养人才是为了去赚更多的钱,今天的企业是为了赚钱来把组织内的一群人养好的变化,“人”从赚钱的工具变成了赚钱的目的等等。
由此,无论是互联网、互联网精神、甚至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所谓冲击,首先是与我们原本的认知和世界不一样的信息,让接触的人有机会了解到原来世界上还有另一群人,另一种赚钱的方式,另一种人生的活法,世界除“我”之外,还有别人。
选择——“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了解互联网,了解互联网精神,了解我们自己之外的世界无非是让我们有选择,且最终做出的选择是建立在足够信息之上理性的思考之后对自己负责任的安排,我称之为选择的自由。在这个站在互联网风口上是猪都能飞的时代,我想考虑的不再是我们应该坚持互联网精神还是匠人精神的选择,也不是在互联网浪潮下如何去坚持匠人的迷茫,也不是提倡互联网精神,了解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去组织化”、“去中介化”后,就是找到了放之四海皆准的金科玉律。而是,在了解企业未来可能的发展和趋势后,哪怕互联网情形下的企业可以有千万种可能性,但我依然坚持致匠心的情怀,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我的选择不在于故步自封、信息闭塞、坐井观天而不知道世界的其他可能,而是我在了解这一切风云际会后,依然愿意选择让互联网如一阵微风吹过湖面,不激起心中任何的涟漪。我的职业与人生是知道还有其他选择后依然愿意坚持的职业和人生,我没有去选择不一样的职业和人生不是因为我不知道还有别的可能,而是哪怕有再多的可能,我依然愿意选择我所坚持的。
精神——拿来主义
我理解的互联网精神是开放与包容、拿来主义、为我所用的。新鲜事物太多,有人感叹人心不古,怀念曾经选择没有那么多,痛苦也没有那么频繁的时代;有人觉得新的知识、技能、变革如洪水猛兽一般,怀念曾经单纯的岁月,律师还只是律师,律师唯一的战场还是在法庭,还没有到今天不会炒菜的律师不是好司机;也有人觉得互联网追求的就是开放、无边界,律所的办公室都可能不需要了,甚至律所都不需要了,律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接案件,不需要再去开拓案源等等。未来的世界、未来的律师行业真会如现在的我们所设想这样吗?
我们都不知道未来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但有一点可以确信,正如罗振宇先生在视频中所说的,我们这一代人可能要在一生中经历好几次社会的变革。但它真的那么耸人听闻吗?我想不。当我们有机会去探讨这些未来的可能性时,于我而言带来的思考不仅是关于选择办公室还是家中办公;选择作为互联网风口中的弄潮儿还是一个慢于这个时代的慢慢打磨手中物件的手艺人;选择接受互联网带来的改变还是依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慢动作”,而是我本身愿意去接纳和拥抱新事物和这个世界不断变化发展的态度,面对新的世界新的领域新的事物时,既不是自视甚高,亦不是匍匐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