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 老中青三代律师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定迈进,律师事业迎来蓬勃发展。一代又一代律师坚守执业初心、满怀激情地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留下了奋斗的足迹。本期杂志走近“40后”到“95后”七位律师,聆听老中青三代律师讲述执业心路历程、专业发展实践,以及如何应对律师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恢复起步
1979年12月,司法部下发《有关律师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抓紧时间把大中城市的法律顾问处建立起来,迅速开展工作,律师行业掀开崭新的历史一页。
1983年7月,改革开放后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律师事务所——深圳蛇口律师事务所正式挂牌成立。彼时,40岁的郭星亚在西南政法大学任教,殊不知自己将很快与深圳结缘。
一年后的冬天,郭星亚代表学校参加在深圳召开的全国经济特区法制研讨会。“那时的深圳就像是一个大工地,到处都是隆隆的掘土机,高高的脚手架,街头醒目地挂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大幅标语……”郭星亚回忆道。机缘巧合下,她得到调动至深圳市司法局的机会,经过深思熟虑后,她作出了奔赴深圳的决定。
1985年,31岁的许邕桂作为广西河池地区司法处工作人员,参与河池地区律师事务所的筹建、团队组建、开拓律师业务。1986年,他顺利通过全国首批律师资格考试,并担任了律所的主任,正式踏上了律师职业的道路。
同年,郭星亚调任深圳特区经济贸易律师事务所担任主任。“就我的理解,律师事务所是“精武馆”,主任不是什么官,而是带头劳动的生产队长。”郭星亚的话语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管理就是带领全体律师干活儿,不断开拓新业务,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十年代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于法律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针对当时律师只打官司的传统观念,郭星亚提出律师应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深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田’,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多样,针对招商引资、建筑工程招投标、银行按揭、股份制改造、股票上市等需求,亟需开拓非诉讼业务。”
1992年,郭星亚担任深圳市司法局律师管理处处长,参与推动深圳律师体制改革。在拓宽律师业务方面,同年9月,深圳律师参与股票上市责任保险,成为全国律师界一项创新之举。同时,深圳市体改办和深圳市司法局联合发布《关于律师参与股份制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国有企业申请上市必须出具法律意见书。自此,法律意见书成为公司上市申请必备的第14份材料。
1993年,司法部《关于深化律师工作改革的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律师不再作为国家干部、律师事务所也非国家机关,这些规定确立了我国今后律师制度的基本走向。
这一年,郭星亚50岁。在律师体制改革动员大会上,面对律师的质疑她表示:“我跟你们同舟共济,共担风险,将改革的大船驶向成功的彼岸。”于是她辞去公职,发起设立按照国际惯例实行合伙制的律师事务所——广东星辰律师事务所,主要从事证券投资、贸易、经济等非诉讼业务及民事、刑事等诉讼业务。
无独有偶,许邕桂于1994年辞去公职,前往广西南宁创办律师事务所,并在自治区内合伙制律师事务所中率先成立了党支部,逐步形成以党建引领事务所管理和发展的理念。
在律师制度剧烈变革的1989-1993年,来自江苏的19岁青年宋政平正在中国政法大学读书。他刻苦学习法律专业课程,却对英语课不重视,认为考过大学英语四级能毕业就行了。“我甚至嘲笑考托福的同学,法律有地域性,中国法庭上要用中文。”宋政平回忆道。那时的他未曾料到,十余年后自己专门跑去国外学习深造,而且英语还成为他执业的工作语言之一。
1995年,宋政平在无锡金融经济律师事务所正式执业。“当时我已明确自己的执业发展路径就是走专业化道路。”宋政平说。其所在律所专业从事金融业务,并会安排案源给青年律师,这极大地帮助了宋政平迅速提升专业水平和法律服务技能。两年后,他代理了一起银行票据案并获得胜诉,由于该案件的典型性而被刊登在《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典型案例(1999年)》。“这对我这样一个执业不满三年的青年律师来说,是极大的肯定——坚持专业化道路是正确的选择。”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的十年,中国的律师行业可谓群雄并起,有从“国办所”下海的律师,也有从机关单位辞职的公职人员,还有从国内外名校毕业的高材生。随着1996年《律师法》放开了律师执业领域的限制,改变了律师职业的社会属性,让律师们有更多机会开发更多领域的法律服务业务。这一批“创业者”以其前瞻的视野和卓越的胆识,助推法律服务业发展新浪潮。律师业务从单纯的诉讼业务,逐渐拓宽至法律顾问、律师见证等全方位法律服务。
兴盛崛起
在迈入新世纪,迎来千禧年之时,26岁刚刚执业的苏华伟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激情,拿着自费印刷的宣传页走街串巷寻找客户。“结果我还是到处碰钉子,没获得一个案源”。苏华伟经过总结反思后认为:“律师是需要积累和沉淀的职业,自己不要做‘万金油’律师,要聚焦提升专业能力,用心办好每一起案件,方能在行业中站稳立足”。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进入了持续十几年的高速增长时代。司法部《关于中国加入WTO后加快律师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这样描述:“入世”后,我国对外开放将全方位、宽领域推进,我国经济将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主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外资大量进入、知识经济的繁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为我国律师拓展更为广阔的服务领域和服务空间……
“苏南一带外向型经济非常发达,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热土,但当时懂法律、懂外语、懂经济的律师非常少”。宋政平敏锐地意识到,未来能够办理涉外案件的中国律师肯定是“香饽饽”。于是,他开始在执业闲暇时间自学英语,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习,并申请到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更将自己的执业方向逐步转向涉外法律服务。
在宋政平寻求转型的时候,苏华伟也开始在擅长的方面崭露头角。2006年,他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律师辩论赛河南省的选拔赛,取得了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这次辩论赛让苏华伟感受到律师协会的重要作用和更广阔的天地,令他对律师职业充满信心。此后,苏华伟积极投身所在省、市律师协会各项工作,尽心推动河南律师行业建设和律师队伍发展。
2007年,《律师法》全面修改,律师被定义为——“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85后”姑娘李里涓子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湖南,开启了律师生涯。家人和亲戚不理解,认为她选择了“不稳定”的职业。但这位倔强的姑娘在头一年的实习期里协助主办律师为多名当事人获得二审改判,向全国青年律师论坛投稿并获奖,十余次向群众进行法律宣讲和普法活动……这些点滴时刻激励着李里涓子不悔初心,她说:“律师这条路考验着每个人的坚守与奋斗之心,不是一时一势的固执,而是一生一世的扎根。”
2009年,正在念高中的“95后”山东姑娘杨淼钧瞒着父母在文理分科填报表上选择了文科。“一直到高三上学期,父母才发现我竟然在文科班。”杨淼钧回忆。小时候,她常常被电视上的法庭辩论所吸引,律师们用智慧和勇气捍卫着法律的尊严,为当事人争取权益的场景在她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她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贡献力量。2012年,她如愿踏入法学院的大门。
同年,在河北石家庄,从初中就励志做律师的李言正式执业,主要从事争议解决业务,从合同纠纷、家事纠纷、到金融诉讼、商事诉讼等。在不同类型诉讼案件处理的过程中,李言对自己执业理想的思考一直未停——她希望能找到一条定分止争、实现双赢的诉讼之路。“我坚信,诉讼是争议纠纷的对外表现形式,而律师就是定分止争化解矛盾的良药。”李言表示。
2000-2012年间,我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中国法律服务市场也飞速增长,越来越多青年选择律师职业,一代律师也收获了可遇不可求的时代机遇。律师职业的角色在转换,业务范围在扩大,谁能坚持专业为本,谁先布局业务蓝海,谁为行业发展干实事,谁能坚守律师职业初心,谁就更容易走得远。
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以上率下、层层推进,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2017年10月26日,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报经中共中央组织部同意,司法部党组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全国律师行业委员会,负责指导全国律师行业党的建设工作。
同年,许邕桂参与重新整合了广西桂海天律师事务所,并担任党支部书记。他始终坚持将党建作为律所发展的核心动力,以“党建促所建”,以“所建促发展”,不断建立健全党组织工作制度,坚持“三会一课”制度,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党建主题实践活动,将党建与律所管理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今,桂海天所执业律师已超过百人,律所党总支于2023年被评为全国律师行业先进基层党组织。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我国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飞机——C919大飞机的成功研制,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时代成果。
宋政平在这个“大国重器”上留下了烙印。他带领本所公司法、知识产权法、劳动法和涉外律师组成律师团队,参与C919大飞机综合监视系统合资企业筹建过程中的法律服务。律师团队代表中方在飞机综合监视系统方面进行技术合同、合资合同和章程谈判,以及代理合资企业立项申请、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的申请等。
涉外业务纷繁复杂,团队检索、阅读、起草大量英文法律文件和材料,宋政平和团队律师通宵达旦,“能为中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全程提供法律服务,付出再多辛劳也值得。”他说。
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律师是人民利益的可靠守护者,公益法律服务是律师专业精神、履行社会责任、执业为民的重要体现。
“业务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是相辅相成的,低头做业务固然可以,但抬头看天,看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参与到更多的公益事务、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后,会让我们的视野变宽、格局变大,在处理案件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李言说。
有一次,李言在某小区处理了60余户物业费欠缴问题,最终只有一户进入诉讼程序。而进入诉讼程序的这户业主经过李言调解,后续还自发变成了及时缴纳物业费的宣传员,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关系转好。李言总结说:“怀揣服务人民之心,从根源上解决纠纷。”
党的十八大以来,律师队伍已经成为全面依法治国一支不可或缺、充满活力的重要力量,广大律师在党的领导下,业务发展更加注重服务“国之大者”、服务人民群众,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律师力量。
开创新局
新时代新征程,律师事业迅速发展,也不断面临着新情况和新挑战。受访律师不约而同地表示,任何时代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行业虽面临着人工智能的挑战,自媒体时代的宣传突破,法律服务市场的竞争……但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律师行业的未来始终还是一个不变的主题:拥抱变革,坚守本源。他们也结合实践给出了不同的建议:
——关注“国之大者”,开拓法律市场。在 “区块链”刚成为热词的时候,李里涓子就开始大量研读与区块链相关的书籍,多次撰写文章、开展培训。随着国家对数字经济的大力发展,各地数据局、数据交易所的先后成立,李里涓子对于金融科技和区块链领域知识的积累开始转化为现实业务,成功搭上了湖南数据法律服务的第一班车,在2024年迎来数据合规业务的“高产年”。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许多老年人不懂法、易受欺负。面对老年人的法律服务是我想做的。”郭星亚说。今年10月31日,国内首家专注于长者权益维护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仁和长者法律服务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由5家律师事务所与深圳市福田公证处共同发起,郭星亚任该中心的理事长,未来将开展银龄课堂、专题研究、政策研讨等一系列公益法律行动。
——不断提升专业,遵守职业伦理。每周日下午,苏华伟的执业律所都会举行“周日例会”,主要进行案件讨论,包括疑难案件的分析论证、案件的总结复盘,讨论后形成文字成果发布在律所的公众号。这项制度已经坚持了8年,成为律所的品牌产品。“时刻不忘学习和总结,才能快速实现执业能力的提升。”苏华伟说。
职业伦理是一个职业群体进行社会交往的准则,律师个人对职业伦理的认同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律师队伍形象和律师行业发展。作为河南省律师协会实习人员岗前培训的授课老师,苏华伟结合律师行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讲授了约20场的“律师职业伦理养成的道与术”,还在河南省民事诉讼培训课程上讲授“民事诉讼律师的职业伦理和执业技能”,传播行业文化和职业伦理。
——强化律所管理,培养青年律师。当前,部分律师更关注个人的利益,而忽略了律所的整体发展,这是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桂海天所,推行“以事务所为主体”的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强化共享资源和团队化管理,通过规范化的营销团队持续并有效拓展律所的共有业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注重培养律师的法治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让律师感受到工作意义不仅仅在于经济利益的收入,更在于为法治建设和社会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许邕桂介绍道。
青年律师是行业的希望和未来。在李言执业的律所,已有一整套成熟的青年律师考核制度与青年律师培训制度。2022年底,律所青工委按照管委会要求,对律所青年律师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制定了未来三年“青年律师培养计划”,具体包括:筑牢青年律师思想政治阵地、打造青年律师风采展示舞台、提升青年律师社会责任、开展多样化培训、总分所青年律师交流常态化、征文投稿提升学术水平、组织文体活动和生日会等12个方面。
——运用社交媒体,践行社会责任。微信、抖音等社交新媒体平台可以成为律师拓展业务的重要工具,律师通过短视频进行普法,不仅是对律所品牌的宣传,也是个人专业形象的展示。更重要的是,能够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拉近法律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让更多人感受到法治精神。
杨淼钧参加工作伊始,就有意识将业务发展同新媒体有机融合,聚焦公益普法品牌打造,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公益宣讲活动,其社交平台的普法号已拥有10万余粉丝,公益普法也成为她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让她获得了参与当地电视台法律栏目录制,担任图书馆、学校等单位宣讲律师的机会。
忆往昔,轻舟已过万重山;向前看,长路漫漫亦灿灿。
在中国,还有很多专业精湛、服务国家、执业为民、热心公益的律师值得被记录。每一个认真工作、履职尽责的律师都值得鲜花和掌声。未来,请广大律师关注并记录律师行业的升级与变迁,见证并参与新时代下律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共同讲述中国律师的新故事。
来源:《中国律师》202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