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事务所是律师的执业机构,承担着监督、指导本所律师依法依规诚信执业的基础管理作用。加强律师事务所建设,关系到律师行业高质量发展,关系到律师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更关系到法治中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记者采访了部分律师事务所的相关负责人,总结律所管理经验,展望律所发展前景。
从最初的三人小型律所,到现在拥有近300名律师的综合性律所;从扎根巴蜀大地,到在西部地区崭露头角,四川恒和信律师事务所成立二十余年来,每一步都迈得坚定有力。
“这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以党建促所建,抓党建就是抓发展’理念,主动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探索出行之有效的‘1+3+N’工作模式。”恒和信所主任李正国说。
恒和信所党委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三个支部创建特色品牌党建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律师先锋模范作用,积极践行“人民律师为人民”服务理念,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协同共进。
“党建工作是律所发展的红色引擎,是律所行稳致远的坚实保障和强大动力源泉。”云南众济律师事务所党总支书记雷志鑫对律所党建的重要性认识颇为深刻。
众济所始坚持终以党建为引领,将党建的活力转化为律所发展的动力,为律所的蓬勃发展注入生机与动能。律所党总支鼓励、支持党员律师积极参与公益法律服务,带领律师开展法治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等活动,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为此,律所专门建立了法律援助补助机制,为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提供补贴。近三年众济所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300余起,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浙江六和律师事务所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逐步形成了与律所文化一脉相承的‘党建六和’品牌,即政治领和、责任耦和、业务融和、人才聚和、管理契和、文化顺和。”六和所主任刘珂告诉记者。
通过多年努力,“党建六和”品牌精神已根植于律所发展的方方面面,使党建工作在打造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党员律师队伍、践行社会责任、服务法治建设、培养法律人才、探索先进律所管理经验、传承优秀文化基因等各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
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将党建作为律所发展的“铸魂”工程与“固本”之策,该所党委班子成员与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以业务类别和工作内容为基础设立党支部,有效促进管理融合;同时配备党委专职副书记和党务专员,统筹各党支部抓好党建工作,实现党组织责任的强化和分担。律所党委组织成立工会、青年律师工作委员会,指导团支部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2024年6月27日,经上级行业党委批准,北京市东卫律师事务所党委成立。从党支部到党总支再到党委,时序更迭、名称变换,但党对律所的全面领导地位始终不变。
以成立党委为契机,东卫所推出“东晓正红”党建品牌,全新打造“党建+管理”“党建+业务”“党建+队伍”“党建+数智”“党建+公益”等融合党建模式,不断促进律所党的建设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今年恰逢东卫所党组织成立第20个年头,该所党委书记、主任郝春莉表示,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在打造党建品牌过程中不断完善有关配套机制,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律所高质量发展。
在律所发展的道路上,规范化管理如同坚实的“骨架”,支撑着律所稳健前行。
众济所自创立之初便秉持“先规范化、后规模化”的发展思路,从案件代理流程的严谨设计,到律师职业操守的严格要求,再到内部管理机制的科学搭建,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规范化标准。
2003年众济所引入了ISO质量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规范化管理的新路径,构建了一套全面而细致的内部管理体系,涵盖案件代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关键环节,确保律所运营的高效有序。经过二十多年的深耕细作与不断迭代优化,如今众济所的管理体系已经迈向了成熟与稳健的崭新阶段。
为保障规范化管理体系精准落地,众济所采取了层次分明、职责清晰的三层管理模式。合伙人大会为决策层,承担制定律所战略方向、经营策略、管理方针及业务重大事项决策的重任。执行层下设管理委员会与各专业部门,管理委员会专注于财务规划、人力资源调配等非法律服务的综合性事务管理;各专业部门聚焦于业务的精细化分类运营,共同推动律所经营目标的实现。操作层由各专业部门的律师、律师助理以及行政、后勤保障团队构成,负责将战略蓝图细化为具体行动,确保每一项工作及活动都能得到精准高效的执行。
“这一整套机制保障了法律服务质量,让众济所在行业内树立起专业、可靠的品牌形象,为规模化发展积攒了口碑与实力,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汇聚于此,助力业务版图稳步拓展。”雷志鑫说。
对于恒和信所来说,律所规划的制定是其汇聚智慧、凝聚合力、激发信心的重要举措。
2019年,在充分研判市场、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恒和信所制定了新时代第一个三年规划。各专业部门积极响应,分别制定各部门三年规划,细化分解、层层落实,把律所的规划转化为各部门的工作任务。2023年,恒和信所制定了第二个三年规划,以更高目标引领律所高质量发展。
如何让律所始终保持奋进姿态把规划落地落实?恒和信所让熟悉了解行业、洞悉行业发展规律、带动能力强的合伙人参与决策,同时在执行层面组建由专职管理人员构成的管理中心,设立六个职能部门,把合伙人、律师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更好地专心专注于专业提升、业务发展和团队培养。六个职能部门实行扁平化管理,既明确分工,又相互协作,实现协调发展。经过不断磨合实践,恒和信所管理中心形成了组织有序、运转高效的良好局面。
向管理要质效、用管理促发展,是东卫所一直以来秉持的理念。
特别是在促进业务与管理的融合发展方面,东卫所制定了严格的案件受理、办理和结案制度,以规范案件办理流程。针对重大职务犯罪、涉黑涉恶等案件,建立了“党委书记+支部书记+业务内核部”联合审核机制,从“收案—办案—结案”三个环节严把案件政治关、质量关。
“法律服务质量是律所的生命线,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东卫所建立了案件质量监督机制,定期对案件进行质量评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郝春莉说。
具体来看,东卫所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严格实行主办律师负责制,明确责任和义务,要求主办律师定期汇报案件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办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案件结案后,组织专业人员对办案过程进行质量评查,对优秀案件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建立客户反馈机制,及时征求客户意见和建议。通过不断改进服务质量,东卫所逐渐在业内树立了良好口碑。
创新发展:激发律所发展的“动”与“能”
“法律服务市场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技术革新不断加速,客户期望和要求也日益提升,传统业务领域同质化竞争呈白热化态势,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金道所党委书记、主任王全明说。
早在2012年,金道所便推出了法律服务产品研发计划,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研发大赛。2024年,金道所完成了28件全新迭代升级的法律服务产品,以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满足企业多元化、定制化的法律需求。这些产品不仅提升了律所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客户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法律解决方案。
人才培养是确保律所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去年9月,金道所正式启动了“金道学院”建设,在首期领军人才研修班成功开班的基础上,先后推进完成了中坚骨干班、青年英才班、未来精英班三个班级的培训工作,规范完善了金道学院的课程架构,为不同层级的律师提供了高匹配度的体系培训。目前,金道所的人才培养“金字塔”涵盖了新生训练营、助理内训、青训营、鲲鹏计划及金道学院,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了人才自身成长与律所发展的双重需求。
在人才的“选、用、育、留”方面,六和所锚定青年律师的成长与提升之路,并将其视为律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今年初,六和所表决通过了《关于合伙人晋升及考核的议案》《关于授予普通合伙人权益的议案》,充分展现了律所“意和同悦、利和同均”的文化理念,彰显了律所对人才价值与贡献的高度认可。
时代浪潮滚滚向前,法律服务行业也在经历着变革与重塑。变革之下,唯有主动求变、积极应变,律师事务所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2024年,众济所充分考虑业务实际和团队发展需求,联合分所设立了13个专业委员会,涵盖公司与商事、财税、知识产权、劳动人事、环境与能源、“一带一路”与跨境投资等领域,着力打造众济律师专业品牌。
在深耕业务的基础上,众济所律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聚焦使命担当,积极参政议政,助推法治建设。自2023年5月被确定为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众济律师积极为立法工作架起沟通桥梁,向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报送了数十部法律法规的修订意见。近日,众济所因在2024年基层立法工作中的优异表现受到了云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及常委会法工委的表彰。
恒和信所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在成立专业部门基础上又设立了行业研究部门及研究中心,着力打造破产清算、执行与不良资产处置、矿产能源等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团队,引导律师从专业律师向行业律师转变。在此过程中,恒和信所通过“律师学堂”平台,定期举办菁英汇、信坛讲法、青年律师训练营等活动,多维度赋能合伙人、律师成长。
此外,恒和信所还积极通过开展行业课题研究、建立博士课题组、聘请高校专家教授担任学术顾问等方式,围绕新能源、大数据等领域开展前沿研究,推动理论与实务互相促进。
来源:《中国律师》2025年第1期